如果你在找貸款的相關資訊
剛好我以前就有這方面的問題一一一
所以我寫了這篇文章
有貸款問題可以參考這篇文章
如果你是下列3種狀態
狀態1. 急用錢,承受不起銀行不核貸的風險
狀態2. 無資產或薪資證明,擔憂跟銀行借不到錢
狀態3. 問過銀行覺得方案不優,不知找那家才好
建議你真的要認真把文章繼續看下去~~
鼓勵孩子邁向勇氣之路:阿德勒學派案例解析與策略
商品網址: http://www.kingstone.com.tw/basics/basics.asp?kmcode=2011780084942&RID=C1349761593&lid=book_class_sec_se&actid=WISE
商品訊息功能:
商品訊息描述:
《鼓勵孩子邁向勇氣之路:阿德勒學派案例解析與策略》
沒有壞孩子,只有氣餒的孩子
衝撞、破壞、攻擊、嗆聲、對立、翻桌、跳樓、拒學、偷竊、說謊......
這些是氣餒的孩子保護其優越感的行為模式。生命的動力是從自卑到優越,孩子不會不經掙扎便豎起白旗,他們會握緊武器奮力維護其優越目標。直接管教行為,徒增其掙扎的強度,無法讓他們改變行為。輔導者必須傾聽他們的人生故事,了解其獨特的生命風格,輔導歷程的每一步都不能偏離鼓勵之道,孩子才能放下手中武器,邁向勇氣之路。
本書是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層心理治療師曾端真教授,以阿德勒學派的人性觀為經,以傾聽生命故事為緯,提出個案概念化的藍圖,並以16個案例說明如何結合概念化與實務操作,超越表象的次級問題,去探索案主的原級問題。這些案例看似有共同的行為樣貌,實則各自有著獨特的行為目的。個案解析主要在推測案主從補償自卑感與追求優越感的獨特軸線,策略聚焦在引導案主看見自己的優勢,開發其社會情懷,以鼓勵為其勇氣賦能。
作者本著社會情懷的精神,謹守「用他的眼睛去看、用他的耳朵去聽、用他的心去感受」之原則,以鼓勵之道來了解和幫助孩子。本書結合理論與實務,是從事兒童、青少年教育、輔導與心理諮商工作者的職前訓練、専業進修或實務督導的上好參考讀本。
作者介紹
曾端真
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,諮商心理師高考及格,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及副校長。近三十年來,講授諮商相關課程、擔任督導、從事個別諮商和團體諮商,累積深厚的學理和實務經驗。
鑽研古典阿德勒學派歷二十餘年,師事Henry Stein(西北華盛頓阿德勒中心主任),為亞洲首位獲得「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層治療師」證照(Certification in Classical Adlerian Depth Psychotherapy, CADP)的心理治療師,迄今仍持續和Stein討論個案。
專長於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、家庭諮商、親職教育。著有《傾聽生命故事與敘說的療癒力》、《教出有勇氣與行動力的孩子》、《兒童行為的評估與輔導》、《親職教育模式與方案》、《婚姻與家族治療》、《現實治療理論與實施》等。目前從事教學、心理師培訓和督導,以及推廣阿德勒學派班級經營和親職教育。
最新各家銀行貸款利率比較
鼓勵孩子邁向勇氣之路:阿德勒學派案例解析與策略-目錄導覽說明
推薦序一 學習諮商與心理治療應該達到的境界 劉焜輝
推薦序二 從症狀看到修復改變的契機 楊瑞珠
推薦序三 從看見故事到生命轉化 趙家琛
自序 故事、鼓勵、勇氣――阿德勒學派情緣
導讀
理論篇
第一章 個案概念化概論
個案概念化的意義
個案概念化的內涵
第二章 阿德勒學派個案概念化
阿德勒學派人性觀概述
了解行為的目的與意義
蒐集資料、解析與策略
治療策略:生命風格的解構與重構
口吃案例解析
實務篇
第三章 輔導策略
運用正向與優勢資料
晤談法
兒童晤談實例
情緒健康歷程策略
憤怒管理學習團體
第四章 家長會談
家長會談的基本理念怎麼借款
家長會談案例
基本親職知識與能力
第五章 安置機構中的孩子
求生存的生命故事
案例解析
輔導方向與策略
案例篇
前言
案例1 衝撞、破壞、吐口水:情緒壓力鍋裡的男孩
案例2 衝動、暴力、打滾、哭鬧:高舉退化武器的孩子
案例3 暴衝、攻擊、撞牆、打滾:恐懼被嘲笑的孩子
案例4 嗆聲、吼叫、摔東西、翻桌:情緒被燙傷的小孩
案例5 跳樓、穢言、威嚇、攻擊:裹著暴力外衣的脆弱男孩
案例6 發脾氣、打人、攻擊:主流文化下的邊緣人
案例7 衝突、激動、猛力踢打:掩飾失寵焦慮的男孩
案例8 衝動、衝突:歷經多重關係失落的男孩
案例9 暴衝、推打、威脅要跳樓:編織大王夢的男孩
案例10 目睹家暴:親職化的男孩
案例11 頭痛、拒學:躲在母親懷抱的女孩ok忠訓信用借錢
案例12 拔髮、拒學哪家銀行個人借錢比較好辦:深藏關係焦慮的女孩
案例13 偷竊、說謊:裹著破舊自我意象的女孩
案例14 曠課、蹺家:頂著「壞孩子」帽子的男孩
案例15 割腕、跳樓:恐懼「羞恥烙印」的女孩
案例16 對立違抗:沒有人可以管得了我
銀行借錢利率
自序
故事、鼓勵、勇氣――阿德勒學派情緣
每個心理治療學派的理論,總能聞得創始人的人格特質與人生經驗的風味。我們這些後學者鍾情哪個學派,似乎也反映出個人的成長經驗和人格特質。
阿德勒說「故事即人生」,深深吸引著我這個喜歡看故事、聽故事、讀故事的人。
提起我的「故事人生」,不勝枚舉。我生長在充滿故事的家庭文化裡。小時候,到祖父母的房間搜尋抽屜裡的故事,是我很享受的時光,抽屜裡滿滿都是清朝年間的錢幣,記得最古老的是康熙時期的。也記得把玩祖母的刺繡冠巾、繡花鞋等,聽聽祖母未出閣前關在閨房繪圖與刺繡的故事。也喜歡翻閱古老的黑白相片,對著曾曾祖母和曾祖母的相片,遐想她們的人生。我腦海裡最常有的疑惑或好奇,是她們如何過日子?我也很喜歡問祖母和母親,二戰時期,她們躲空襲,以及戰時如何生活的故事。
祖母喜歡聽收音機裡播放的歌仔戲,祖父喜歡聽講古,我也都跟著聽得津津有味。節慶時,村裡搭戲棚,是我最興奮的事。戲棚下,我總是那個不缺席的忠實觀眾。至今,路過哪兒拜拜、唱戲,我也會駐足欣賞片刻。
母親有五個姊妹,小時候和母親回娘家,喜歡跟在母親身邊,好奇地聽她和阿姨們的嘰嘰喳喳。回祖母家,喜歡聽一群婆婆媽媽聚在水井邊東家長西家短。高中時,假日喜歡跟著表姊們到小河邊,擠在眾洗衣婦裡,一邊洗衣服,一邊聽她們高談家務事和惱人的婆媳問題。
讀小學時,超級喜歡看故事書,上課時常常偷偷地看。我猜那時老師有看到,但是對我很寬容。下課時,更迫不及待地站到布告欄前讀《國語日報》上的故事連載。初中時期,假日寫功課,我都邊寫邊聽收音機的廣播劇,很佩服我的父母從沒有禁止我這個「不良習慣」。暑假,夏日炎炎,每天我都搬張藤椅坐在樹下,一邊避暑,一邊看報章雜誌上的小說連載和人物故事。
早年回憶是幼年經驗中的單一獨特事件,是一種有如影音重現般的故事。不論是在意識中或潛意識裡,早年故事是人生的引導,提醒人如何追求優越目標,如何補償自卑感。早年回憶裡也有著人生的預備。
ok忠訓申請單
史丹博士(Henry Stein)是古典阿德勒學派的大師,致力於彙整古典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典籍,以傳諸後世。古典不是指其古老,而是因為阿德勒心理學的原典具有永恆傳世的價值。
我跟著史丹博士學習時,進行我的早年回憶分析,其中一則故事是:
我阿嬤是纏足時代的女性,我的畫面是這樣的:有一天吃過午飯,阿嬤坐在玄關,我蹲在阿嬤腳前。那時候我大概五歲,還沒上小學。我蹲下來幫阿嬤穿鞋,那雙腳好小,阿嬤的小鞋要訂做,是黑色絨布的皮鞋。接著的畫面是跟阿嬤手牽手去戲院看歌仔戲。以前的戲院只有狹長、窄窄的板凳,沒有靠背的椅子。當時我個子矮,所以站在阿嬤旁邊,專注地看著台上的人敲鑼打鼓,我等待著戲上演。
故事裡有很多寓意。故事中裹小腳是鮮明的畫面,小腳是對女孩行動的限制,也是不人道的限制。為什麼我記得那個畫面?我會喚起這個故事,必然與我現在關注的議題有關,或說我被阿德勒洗腦了,「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作為」,任何人都不應該被束縛、被綑綁,應該鬆開纏腳布,邁步行走人生。這正是我現在所關注的:幫助案主鬆開過往生命經驗的綑綁。
關於看戲的隱喻,史丹博士說:「妳是諮商師,好像在看、在聽案主的故事,戲劇是把人生故事濃縮在舞台上。」陪阿嬤的經驗很多,但是我選擇的早年故事是看戲。史丹博士幽默地告訴我,舞台上的戲曲即是人生的寫照,我自幼即「訓練自己」,也「準備自己」未來從事諮商師的工作。
陪祖母看戲的早年回憶畫面裡,我是蹲著的,幫阿嬤穿鞋,陪阿嬤看戲,是在暗示與提醒我必須謙虛地陪伴案主,了解案主如何「走」其人生的路。
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的神髓在於「聽懂故事」,從案主的故事來了解其行為或症狀的目的。看懂或聽懂行為的隱喻,才能了解案主這個人。
如何才能聽懂故事?
阿德勒說詩人最懂人性,也最能用詩句來描寫人生與人性。阿德勒本身即是一位具有詩意的人。他曾從紐約下榻的飯店望向窗外,看著紅綠燈規律的燈號和穿梭的人群與汽車,有感而發地說:「這就是大城市裡的詩意。」
我喜歡引用十九世紀英國名詩人克里斯蒂娜•羅塞蒂(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)的一首詩來教學生明白什麼是隱喻。
誰見過風?
你我都沒見過;
當樹葉搖曳,
風正吹拂。
心理治療的首要之務是掌握人格的核心,才能理解次要的表達,並正確地加以評估。「樹葉搖曳」有如人的表象行為,「風正吹拂」則是我們所要了解的人格核心。偏差行為或適應不良症狀是行為的表象,我們必須能了解這個行為表象所隱喻的意義,才能給予適切的協助。
生命的動力來自克服自卑,追求優越,也因為這個動力促進了人類的文明。生命是有力量的,在面對阻礙的時候,會設法克服,生命不會不經掙扎便高舉白旗。每個孩子的行為都在訴說其如何奮力克服自卑感和追求優越的故事。
書中的孩子們有著怎樣的故事?
他們的成長歷程幾乎都背負長期而且過重的自卑感,他們是氣餒的孩子,不是壞孩子。這些孩子處於不安、焦慮或被傷害的恐懼中,有如強敵環伺。當他們越感到恐懼,排除恐懼的動力便越強烈。他們會創造出各種打敗敵人的方法,來維護自己的優越感。校園中孩子的偏差行為,都是為了補償自卑感的痛苦所創造出來的自我保護武器。這種補償自卑感的歷程是潛意識的,孩子自己並不知道。當我們說他們故意為惡,只是看到他們行為的表象,實則其內心被自卑情結的痛苦所盤據。
本書運用阿德勒的人性觀,做為了解孩子行為意義的理論基礎,並且在此人性觀的概念下,描繪每位案主的生命故事。我們面對的不是案主的「偏差行為」,而是去看見孩子的故事,透視孩子的生命歷程。我們要在心裡自問:如果我穿著他的鞋去走他的人生,去經歷這個孩子的生命故事,我會做什麼?
我們需要用他的眼睛去看、用他的耳朵去聽、用他的心去感受其生命故事,並且用鼓勵陪伴,孩子才能邁向勇氣之路。
推薦序一
學習諮商與心理治療應該達到的境界
劉焜輝
自從「心理師法」通過之後,培養臨床心理師與諮商心理師的系所成為熱門科系,幾年下來取得「心理師」資格的人數相當可觀,然而,其就業的單位、工作的內容是否符合心理師――尤其是諮商心理師的專長,心理師出了社會之後,是否能勝任其專業,卻很少有人去檢討。本書副題「阿德勒學派案例解析與策略」,提醒心理師精益求精的重要。
諮商與心理治療的派別甚多,目前我國相關系所所開的諮商派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,如果對於所學諮商派別能充分理解,加以利用,應該能勝任心理師的工作。就像醫師執業之後,面對患者的疾病可以診斷、治療,心理師面對當事人的問題,也應該能夠做正確的診斷與幫助他們解決問題。
英國為了要把諮商納入公保,規定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同時也是該研究生的諮商督導,取得博士學位也同時是具有實力的臨床心理師,其制度的完整令人佩服。日本為了提升臨床心理師的專業能力,限制具有足夠的專業師資、教學設備、實習制度、督導制度的畢業生才能參加國家考試,取得資格。相比之下,我國諮商心理師教育單位的師資、設備、實習、督導不夠嚴謹,所造成的問題很難估計。
本書作者曾端真教授治學嚴謹,對於阿德勒學派所下功力之深,國內無人能出其右。本書闡明阿德勒學派處理案例的程序,並附有十六個案例,提示了學習諮商與心理治療應該達到的境界。如果讀者是心理師,應該在工作崗位上依據這些提示做阿德勒學派個案研究報告,不是摘要,而是完整的報告,就如同羅吉斯在《諮商與心理治療》一書提出的「布來安八次諮商的完整記錄」,對於諮商歷程及當事人的變化有完整的記錄。學習諮商應該達到這個境界,從這個觀點看來,本書在我國當前訓練心理師的專業知能上有啟發作用,彌足珍貴。
筆者渴望本書的付梓能引起大家對於阿德勒學派更深入的了解,並且能開創國內諮商教育的新紀元。
(本文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講座教授)
2018年7月19日
推薦序二
從症狀看到修復改變的契機
楊瑞珠
個案概念化是諮商或心理治療工作最具挑戰性的一個任務。從阿德勒心理學角度來看,要了解一個個案的認知、情緖和行為,基本上需要從一個人的出生序、家庭氣氛、私有邏輯、生命任務和社會隸屬感來評估其生命風格。評估的技術常包括早期回憶和家庭星座,目的在助人者能不具成見地、不論斷地以整體觀的方式,看到個案如何以自己的獨特信念評價自己和他人,並以其生命觀在人我關係中發展其生活策略。
作者曾端真教授多年來從事兒童與青少年諮商訓練和督導,鑽研古典阿德勒心理學有成,在本書中為讀者首先釋義個案概念化的內涵、元素、脈絡和解析,再呈現與個案晤談、與家長會談的歷程和重點,並提出十六個困難的案例做為個案概念化的最真實的闡示。本書是阿德勒心理學用在兒童與青少年心理諮商具體化的導引,是用在助人工作者職前訓練、實務督導或專業進修的上好參考讀本。
個案的症狀所反映的即是他╱她面對生命任務時所採取的態度,症狀其實是一個人由其生命風格主導,在選取自我關注或社會情懷的方向當下所採取的心理策略。症狀的目的不外乎在困境當下確保安全感、成為英雄、道德優越感、獲取注意力、操控他人、尋求報復、尋求刺激、爭寵,或隱藏失敗。阿德勒本人甚至專文解釋一個孩子如何「選擇」他╱她的症狀,下意識的目的在於達到其私心所認定的成功,認為症狀是一個人精心的創作。
在阿德勒心理學理論架構中,人的失調症狀出自於當事人對自己有錯誤看法、氣餒、生命風格中社會情懷低落或從缺,或有錯置的行為目標。治療策略反對上個世紀的醫療病理型態以問題而非以人為中心。相對地,阿德勒心理治療強調人身心整體觀點,發展、成長以及在社會關係中的自我改變。筆者相信讀者藉由本書深入淺出之闡明,能為未成年的孩子找到以社會情懷為努力的方向,在諮商與治療的關係中贏得孩子的合作,引發孩子修復對自己的信念,建構自己的尊嚴和價值,共創一個導向成功的路徑。
急需借錢週轉
(本文作者為北美阿德勒心理學會代言人、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創會理事長)
推薦序三
從看見故事到生命轉化
趙家琛
收到曾端真教授大作《鼓勵孩子邁向勇氣之路――阿德勒學派案例解析與策略》的當天,我徹夜拜讀,欲罷不能。這是一本將阿德勒學派理論融入諮商實務操作的專書,全書從理論闡釋、實務示範,到案例解析,娓娓道來,一氣呵成。三百五十多頁的文字,深入淺出,專業與平實兼具,感人又饒富趣味。
曾教授是國內知名的教育學者與諮商心理學家,雖久仰其名,初見其人卻是二十多年前,以一名家長的身分,當時我剛從美國回臺,在長庚大學任教,小兒就讀林口麗園國小,學校邀請曾教授主講親職教育講座,大禮堂裡擠滿了家長,我坐在禮堂後端,曾教授溫暖的聲音、懇切的話語,句句帶給我深深的感動與啟發,自此成為她的粉絲。之後閱讀她的著作,聆聽她的演講,並在各種專業訓練、專家會議以及教育推廣活動中,見證她對提升助人工作者的專業知能,強化家長的親職知能等工作的付出與貢獻,對她敏銳洞察、直指核心的能力,關懷、支持個案的態度十分感佩,此次有機會推薦她的新書,實是莫大的榮幸。
猶記一九八二年赴美求學,對阿德勒學派有了初體驗,當時諮商與輔導所的博士生為了蒐集博士論文資料,邀請我接受訪談,初來乍到異鄉,我的英語表達能力有限,勉而為之,心中忐忑不安,哪知短短幾句提問,我情不自禁淚流滿面,內心極為震撼,卻也得到極大的撫慰與深刻的覺察,正如曾教授在本書中一再強調的――當生命故事被看到、被聽到、被理解時,生命的正向力量也得到滋養。
曾教授師事史丹博士(Henry Stein),接受完整的古典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訓練,並取得相關證照。一直以來,她致力於實踐與推廣阿德勒學派在兒童青少年心理諮商、親職教育與家庭諮商的運用,並不辭辛勞地完成許多著作,嘉惠讀者。本書乃曾教授將多年的理論實踐與督導經驗梳理反思,集結精華而成,這是諮商輔導與心理治療領域的重要著作,也是對助人專業養成訓練、實務督導或臨床應用不可或缺的好書。
推薦本書並不困難,因為值得推薦的理由太多了,茲舉三點:第一、作者以阿德勒學派個案概念化的清晰架構,開展對案主的認知、情緒、行為和人際等的全人了解,為個案概念化工作提供具體示範,有助於心理專業人員更能體認個案概念化的重要,並掌握其全貌;第二、作者以理論為基,實務為例,加上多年培育、督導心理專業人員的經驗,熟練地結合理論與實務,深入淺出,演示核心輔導策略的運用,尤其對於安置機構中的孩子,作者傾聽、理解他們求生存的故事,並提出轉化生命的輔導方向與策略,讀來不僅習得專業知能,也得到生命的感動;第三、作者提供十六個案例解析,這些案例雖然表象行為(症狀)類似,實則每個人生故事都有其獨特性。作者根據阿德勒學派個案概念化的原理,循著臨床推理邏輯,一步步開展對案主故事的探詢,再把所蒐集的蛛絲馬跡綜合分析,產生假設,進而提出輔導策略。透過這樣的架構與步驟,作者成功地還原了諮商與督導的動態發展歷程,為心理專業領域的學生、教師與督導提供了最佳的教材。
曾教授有特殊的個人魅力,無論在其演講或著作中,都能感受她一貫地對生命的尊重與包容,對社會的關懷與熱忱,以及勇於承擔與行動的勇氣,讀其書如見其人,雖然是一本專業書籍,但處處傳達出她的生命風格。曾教授自述喜歡「看故事、聽故事、讀故事」,閱讀本書,我發現她也是一位說故事、解析故事的高手,透過本書更能體會阿德勒所言「故事即人生」的意涵,相信讀者亦將與我同感。
我極力推薦心理專業人員研讀本書,並鼓勵大家一讀再讀,或許你會驚喜地發現在專業發展與個人成長的不同階段,閱讀本書會有不同的體會。我也推薦任何會與孩子接觸、互動、工作或關懷孩子的人閱讀本書,無論是家長、教師或志工,透過本書,希望我們都能學習到用孩子的眼睛去看、用孩子的耳朵去聽、用孩子的心去感受他們的生命故事。
(本文作者為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、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監事)
語言:中文繁體
規格:平裝
分級:普級
開數:21*15
頁數:356
出版地:台灣
商品訊息簡述:
- 作者:曾端真
追蹤
- 出版社:張老師
出版社追蹤
- 出版日:2018/8/16
- ISBN:9789576939181
- 金石碼:ok忠訓銀行企業借款2011780084942
- 語言:中文繁體
- 適讀年齡:全齡適讀
鼓勵孩子邁向勇氣之路:阿德勒學派案例解析與策略
商品網址: http://www.kingstone.com.tw/basics/basics.asp?kmcode=2011780084942&RID=C1349761593&lid=book_class_sec_se&actid=WISE
45BA6E32DEDEA853
留言列表